睇牙醫慎防惡菌入心 27歲男手長藍瘤險致命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3/29 17:12

最後更新: 2018/04/03 17:55

分享:

分享:

加拿大27歲男子看牙醫後,發現其右手掌竟長出奇怪、呈藍色的腫塊,體重驟降12公斤,求診後驚悉原來是患上可致命的病毒性心內膜炎。(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網上圖片)

看牙醫險致命!加拿大一名27歲男子看牙醫後,其右手掌竟長出奇怪、呈藍色的腫塊,體重驟降12公斤,求診後驚悉原來是患上可致命的病毒性心內膜炎,部分脾臟及腎臟已壞死,原來他接受牙科治療時,口腔細菌進入血液引發心臟感染。有本港牙醫指出,有心臟問題的心內膜炎高風險族群,在進行深層洗牙、脫牙、種牙等入侵性牙科程序前,要向牙醫提出,讓病人服食高劑量抗生素,以防感染心內膜炎。

據外電報道,加拿大卑詩省大學專家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)中刊登一病例,指27歲患者接受牙科治療後,最初手掌長出一塊紅色色斑、兩周內變成瘀青腫塊,同時感到腹部劇痛,於是立即求醫。

患者告訴醫生,在過去6星期曾出現發燒、晚上盜汗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體重更驟降12公斤;醫生替其血液樣本進行化驗後,發現對一種主要在口腔中出現的嗜熱鏈球菌(streptococcus salvarius)呈陽性反應,推斷他應該是接受牙科手術時,牙齦出血或發炎導致鏈球菌從口入心、引發心內膜炎。

因罹患心內膜炎、其心臟動脈瓣膜受感染,導致手掌心出現「藍色腫塊」的動脈瘤,其部分脾臟及腎臟更已壞死;可幸他及時就醫診治,透過手術治療動脈瘤並更換心臟瓣膜,以及接受抗生素治療後,身體狀況已恢復穩定。

本港牙醫趙創波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,患者感染性心內膜炎,緣於細菌從血管入心臟、導致心瓣發炎,常見致病菌為口腔中的鏈球菌等。由於心瓣負責調節心臟流入主動脈的血液流量,受到感染後減少供應血液到身體其他器官,造成器官衰竭、組織壞死等情況;同時血管的泵力不足,血液流動慢,令血管壁膨脹,他的手心才會出現動脈瘤。

趙創波表示,近日醫學界發表了一篇有關歐美國家心內膜炎的文獻,提及每10萬人中有約3至10人患心內膜炎,死亡率達兩成,但當中有一半病患者不知自己患病;以他所知,本港亦曾出現類似個案。

他提醒,以下數種病人屬心內膜炎高風險族群,接受牙科治療前應將自己的病歷告知牙醫,包括:

  • 先天性心臟病,例如心漏、心瓣缺損
  • 風濕性心臟病
  • 曾進行心臟手術,例如修補心瓣
  • 曾進行器官移植
  • 長期服用抗癌藥物如類固醇等

趙創波表示,在進行深層洗牙、脫牙、種牙等侵入慘性牙科程序之前,牙醫均會先讓這類高風險病人服食高劑量抗生素,以預防病人感染心內膜炎。他補充,心內膜炎緣於口腔的鏈球菌進入血液中引發,並非牙醫使用的器具不清潔,市民毋須擔心。

牙醫趙創波提醒,心內膜炎高風險族群接受牙科治療前,應將自己的病歷告知牙醫。(相片由受訪者提供)

他又指,一層黏附在牙齒表面的垢膜,是最多鏈球菌的位置,建議市民應經常保持口腔清潔,正確使用刷牙方法,配合牙膏、牙線、漱口水等用具清潔牙齒,從而減低患上心內膜炎的機會。

【延伸閱讀】港孩吃太多好東西 牙醫:雙排牙愈來愈普及

【延伸閱讀】單邊咀嚼或致大細面 牙醫:牙齒少用易形生牙石

【延伸閱讀】牙齒愈刷愈黃兼致敏?牙醫拆解刷牙錯誤